網站手機版
微信公眾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為有效推進秋收工作順利實施,打好科技示范收官戰,十一前夕,我院科技服務團隊主動下沉秋收一線,前往凌海市沈家臺鎮、義縣白廟子鄉等14個鄉鎮20余個村屯,查農情、問需求,開展以“助力秋收、拉練調查科技服務需求”為主題的幫扶助農專項工作,以拉練形式推進秋收工作有序開展,實現作物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在凌海市沈家臺鎮和大業鄉示范區現場,我院自主選育的玉米品種“錦玉32”表現優異,耐澇、抗倒伏、不禿尖、抗病性強、降水快、宜機收等特點十分突出。大業鄉富有村種植戶詳細介紹了示范區玉米情況:“今年我們這的玉米遭受了澇災和雹災,但種植的‘錦玉32’抗倒伏、抗病害、不禿尖,成熟度遠超其他玉米。”經當地農戶現場預估,我院玉米“錦玉32”畝產可達到1500斤左右,遭受澇災、雹災的地塊也可以達到1400斤。
義縣大榆樹堡鎮示范區,農民們辛勤勞作,田野處處都是他們忙碌的身影。一粒粒豐滿的“錦花35”花生果,跟隨著農機轟鳴的馬達聲,像鈴鐺一樣掛在根部,躍出地面,引起農民朋友們豐收的歡呼!大榆樹堡農業助理劉波代表鎮政府和種植戶專門打來報喜電話:“雨水這么大,但我們的花生今年大豐收啊。當初種子拿來的時候我們就主動申請種植咱們的錦花35,今年種地遇到了雨水偏多和澇災現象,咱們研究院科技服務團隊收到消息后第一時間組織專家進行了排水技術指導和災后恢復措施,使我們的澇情得到了緩解。由于有了咱們專家的指導,今年我們的花生能打到700斤,比往年還要多打100至200斤。我今年國慶過得輕輕松松的,別的家還在擔心雨水大收成不好爛果霉果呢!”電話中他還希望來年繼續種植我院研發的花生新品種,言語中充滿了信心。
經實地調查,我院建設的5066.8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試驗示范效果突出,研發的玉米、花生、高粱新品種抗逆性、豐產性方面表現優異,獲得了種植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本次拉練活動,及時提醒農民朋友們秋收和秋整地工作要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要搶抓有利時機,收獲后的糧食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受潮發生霉變,確保不荒廢一片地,不浪費一粒糧,實現農作物產量與質量雙豐收。同時,我院科技服務團隊廣泛征集種植戶秋收期間的科技需求,調研示范區工作開展情況、秋收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專業建議,補短板、強弱項,引導各示范區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秋收工作。